隋唐至今均认为痰邪是致癫痫病的主要病因,而脾为生痰之源,饮食不节,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。痰可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,均由脾失健运而生,脾胃功能失调,不仅能产生水饮痰浊等病理产物,还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化生,导致气机升降失常,影响其他脏腑功能,从而影响精神活动的正常维持,引起神志疾病。
《丹溪心法-痫》中指出“痫证有五,无非痰涎壅塞,迷闷孔窍。”龚信《古今医鉴·五痫》断言痫病“皆是痰迷心窍”,楼英《医学纲目·癫痫》说:“癫痫者,痰邪逆上也”,“痰在膈间则眩晕不仆,痰溢膈上则眩晕仆倒于地而不知”,明确阐明了痰邪是癫痫发作的基础,乃外感火动生风,煎熬津液,结而成痰所致,素体病为痰邪,或与风、惊、食、瘀、虚互结而发。
饮食不节,食积不运,或脾胃蕴热,壅塞中焦,积而成痰,伏于体内,待热极生风,痰随风动,阻塞经络,扰乱神明则为痫证。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·d,JL杂病诸候·惊痫候>云:“食痫者,因乳哺不节所致”,《证治准绳>中说:“食痫,其病在脾,脾纳食嗳吐馊气即发此病”,《医宗金鉴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>认为“食痫,食过积中脘,一时痰热使之然”,《寿世保元-痫证>说:“脾虚则生痰”,李梃《医学入门·痫证>指出“盖伤饮食,蓄积为痰火”。故有“痫由痰致,痰自脾生”之说。而在小儿癫痫中,由于小儿饮食不能自制,脏腑之气未充。或喂养不当而致痫表现得尤为明显。